黄额闭壳龟的品种简介
黄额闭壳龟的品种简介
我们都知道,闭壳龟是我国特有的龟种,黄额闭壳龟是个意外,因为它也同时分布在越南,黄额闭壳龟又叫黄额盒龟,此种龟的人工饲养难度较大,对环境要求高,很容易生病死亡,或是根本不开食,所以没有十足的把握轻易不要尝试饲养。
中文学名:
黄额闭壳龟

中文别名:黄额盒龟
英文名:Indo-chineseBoxTrtle拉丁学名:Cistoclemmysgalbinifrons界:动物界
纲:爬行纲
目:龟鳖目
科:淡水龟科
属:盒龟属
种:黄额盒龟
分布区域:国内见于广东,广西,海南陵水县,乐东县,国外见于越南。
生活习性:栖息在山区溪流。
黄额盒龟仅分布干热带地区,生活于丘陵山区及浅水区域。
食物要求:以肉食性饵料为主。
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适应能力差,环境改变,龟一般不进食。
繁殖习性:每年6~10月为繁殖期,卵白色,呈长椭圆形,直径
3cm,长
6cm,重12g左右。
保护等级:CITES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级,“三有”名录。
锯齿黄额闭壳龟
黄额闭壳龟品种简介
黄额闭壳又称海南闭壳龟,学名:
CoragalbinifronsBorret;

英文名:IndochineseBoxTrtle;
为龟科,闭壳龟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北部湾,尤其是越南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亦见于广西及老挝等地,但尚未确定是否存在于柬埔寨东北部。
一般生活于山区的溪流中,但海南岛的黄额闭壳龟是生活于低地的。
因陆栖性强,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将黄额闭壳龟和黄缘盒龟列入Cistoclemmys属。
黄额闭壳龟是杂食性的,圈养个体每次产一至三枚卵。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中文学名:黄额闭壳龟
拉丁学名:CoragalbinifronsBorret
别称:海南闭壳龟
二名法:Coragalbinifron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亚纲:龟鳖亚纲
目:龟鳖目
亚目:曲颈龟亚目
科:龟科
亚科:龟亚科
属:闭壳龟属
种:黄额闭壳龟
分布区域:柬埔寨,中国,老挝,越南等
英文名称:IndochineseBoxTrtle
保护级别:极危(CR),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
黄额闭壳龟体态特征
形态描述依据海南5号、广西2号共7号标本描述:体形中等,背甲长83~
186mm,宽68~129mm;
壳高40~
92mm,龟壳高约为壳长的二分之一。
头大小适中,宽20.5~
28。
5mm,约为背甲宽的三分之一。
吻略超过上颚,上颚缘平直,无缺凹或钩曲。
下颚略短,头顶部平滑,枕部被小鳞。
眼大,眼径大于吻长。
背甲隆起,中线有一脊棱,背甲前后缘圆,无明显的凹缺。
背甲前后的两侧缘略向上翻,个别标本略呈锯齿状。
颈盾极窄长,椎盾5枚,宽大于长,然窄于相邻的肋盾。
1~4或1~3枚椎盾前缘中央突出,其前枚后缘中央凹人。
87Ⅲ013标本第二、四椎盾长大于宽,肋盾4对,缘盾12对,84Ⅵ001号标本缘盾13对,801201标本缘盾11对。
背甲各盾片均有不明显的同心纹。
腹甲人而平,略短于背甲。
前后缘均圆而无凹缺。
腹盾各缝的长度顺序为腹盾缝>胸盾缝>喉盾缝>肱盾缝(或股盾缝)>股盾缝(或肱盾缝)。
腹甲与背甲以韧带相连,胸盾与腹盾问及相应的骨板间亦具韧带,腹甲的前后叶能向上闭合背甲;
无明显的甲桥,亦无腋盾及胯盾。
肛盾大,单枚,其上无沟缝或其痕迹,此为目前已报道的闭壳龟中唯一具有的特征。
四肢长度适中,被较大的覆瓦状鳞片,其中以前肢背面的鳞片为最大,腕及踵部具少数大鳞。
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间具半蹼。
尾较短,被硬鳞。
84Ⅵ001号标本背盾有明显变异:在第四、五枚椎盾间,分裂出一枚扁形的椎盾;
肋盾右
5,左
6,右侧第四枚肋盾一分为二,左侧第三、四枚肋盾各一分为二;
缘盾13对。
黄额闭壳龟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区溪流中,84V1002号标本捕获于1983年5月,从海南岛吊罗山带至上海时,体肥厚,因此腹甲不能完全关闭背甲。
后于6月9日产卵1枚,白色,长椭圆形,壳硬,卵径58.5mm×3
1。
5mm,6月11日又产卵1枚,卵径61.0mm×3
1。
0mm,此后腹甲才能关闭背甲。
黄额闭壳龟人工护理
人工饲养下对环境敏感,胆子较小,常发生拒食现象,人工饲养有较大难度。
黄额闭壳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