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腹水病怎么治疗比较好
鹦鹉鱼腹水病怎么治疗比较好
鹦鹉鱼腹水病怎么治疗,大多引起鹦鹉鱼疾病的原因是水质不佳导致的,因此养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鹦鹉鱼腹水病是一种比较难治疗的疾病,那鹦鹉鱼腹水病有哪些症状呢?应该怎么治疗这种疾病呢?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下吧。
鹦鹉鱼腹水病因:

(A)不良水质所引发伤害。
(B)没去除头尾的冻虾,划伤了肠道,引发细菌性侵入感染。
(C)被病毒性所感染
(D)生理代谢有所障碍
鹦鹉鱼腹水症状:
鹦鹉鱼腹水后会有食欲不振或丧失、腹部明显膨大、失鳔的情况,如果你用手摸摸它肚子,会发现里面软软的像水一样的。
腹水初期感染的症状是腹部肿胀,肛门或鱼鳍基部变红,其腔内堆积液体,内部器官变色。
到后期由于腹部积水,压迫到鱼漂,而使鱼失去平衡。
鹦鹉鱼腹水后行动会不灵活,喜欢躲藏于角落。
进而伴随有立鳞现象。
鹦鹉鱼腹水治疗:
不易治疗,可以试提高水中盐份,并补充配合抗生素等治疗。
腹水病,可以在伤口涂抹杀菌剂,或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治疗。
或是将氯霉素、链霉素、北里霉素等抗生素,以加入饲料方式治疗。
使肝脏增加负荷的饲料会助张此病,对于患此病的鱼,要立即隔离。
如果其他药浴治疗无用,大家可以尝试给鱼注射抗生素。
注射一般有体腔注射,注射点在胸鳍基部(不过操作不当常常把心脏刺破)针尖对准头部成45度角进去1/3针头(具体看鱼大小和针尖长度)注射后边按针眼边拔出针头。
还有就是肌肉注射部位在侧线上方背鳍下方之间部位,也是成45度角刺进,后来操作一样。
采取药浴和注射的方法治疗鹦鹉鱼腹水病,有的鱼在短短的一周内恢复了正常。
为避免鹦鹉鱼腹水的发生,大家还是管理好水质,处理好喂食换水等工作吧。
血鹦鹉能与什么鱼混养
血鹦鹉能与地图鱼、小蓝鲨、恐龙鱼、花老虎、泰国虎等鱼类一起混养,混养时饲主需要多多注意饮食方面的问题。
地图鱼:
地图鱼别名图丽鱼、猪仔鱼、尾星鱼、黑猪鱼、花猪鱼、眼斑星丽鱼等,是热带鱼中体形较大的一种鱼,在适宜自然条件下可达30厘米长,体形魁梧,宽厚,鱼体呈椭圆形,体高而侧扁,尾鳍扇形,口大,基本体色是黑色、黄褐色或青黑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橙黄色斑块和红色条纹,形似地图。

小蓝鲨:
小蓝鲨别称斧头鲨,虎头鲨等,耐低氧能力强,适应性广,但抗低温能力弱,适温20℃-34℃,最佳生长水温26℃-32℃,水温低于18℃时活动缓慢,反应迟钝,水温低于12℃时开始死亡,但是常把水弄污浊,影响观赏效果。
恐龙鱼:
恐龙鱼是古老鱼类,和龙鱼、肺鱼一样属于活化石大型鱼类,体格强建,生长中速,饲养不难,小鱼、小虾类的活饵和鱼虫均接受,冰冻南极虾、鱼粒类的食物也可餵食,基本不挑饵食。
花老虎:
花老虎鱼别称花豹石头鱼,成鱼体长30厘米,广布於温带和热带水域,一般生活于岩礁间,因而有时也称岩鱼,体型巨大,身体上的斑纹与其说是象老虎,还不如说是象豹子,所以也叫花豹石头鱼。
泰国虎:
泰国虎别名三间虎、南托斯鱼、细鳞拟松鲷等,属原生态鱼种,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很受鱼谜推崇,广泛养殖的大型鱼种,体型强壮,性情温和胆怯,容易受到光线的改变刺激而改变体色,有一定的地域性,捕捉活饵时性情凶猛,混养的话就要注意体积差别。
混养鱼类,水质的清洁工作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