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观赏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小瓜虫属金毛目、膜口亚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虫。
它的体型和大小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差别很大。
成虫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体长为0.35mm~

1。
0mm,体宽为0.3mm~0.4mm。
虫体柔软可随意变形,全身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
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缘由5~8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针方向转动,一直到胞咽。
在身体前半部有一马蹄形和香肠形的大核,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的上面。
胞质外层密布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质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内最初成熟的幼虫为圆形,经过一定时间,才开始活动,身体逐渐延长,前端尖而后端钝圆,最前方有一钻孔器。
刚从胞囊内钻出来的幼虫身体圆筒形,但不久变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内收缩凹陷。
全身除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在身体后端还有一根粗长的尾毛。
一个大的伸缩泡,位于身体的前半部。
大核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在身体的后方;
小核呈球形,在身体的前半部。
在身体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处有一个卵形的反光体。
小瓜虫生活史为了防治小瓜虫病,只有了解小瓜虫的生活史,用药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瓜虫一般可分为营养体和胞囊两个时期。
在营养体时期,幼虫钻进宿主皮肤或鳃瓣等处后,汲取宿主营养生长,形成白色脓胞,即肉眼见到的小白点,故称白点病。
小瓜虫的生殖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在宿主组织内虫体可进行分裂生殖,一般是不等分分裂3~4次而中止分裂,这种生殖方式不是主要的。
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虫离开鱼体,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后,停下来在原点转动,不久身体分泌一种无色透明有弹性的胞囊,一般呈圆形或卵形,沉没在水底或其他固体物上。
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胞囊形成后,虫体在内不断地转动,同时大核慢慢缩短变成圆形,小核离开大核,胞口开始有消失的倾向。
胞囊形成2~3小时后开始分裂,一般在最初为二分法,产生上百个或上千个纤毛幼虫,但有时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温度高低的影响,分裂可能出现不均分现象,同时分裂速度也有先后之别。
幼虫形成后,需经5~8小时静息才开始活动,一方面分泌出一种溶化胞囊的酶,使胞囊失去弹性,同时利用钻孔器穿破胞囊而出。
在水温15~20℃时胞囊开始形成幼虫至破囊而出,一般经过23~25小时,水温3~7.5℃胞囊经160小时才能孵化。
刚孵化出来的幼虫24小时内感染率较高。
水温在15~20℃感染率最大。
从幼虫发育到成虫须经过一些变化,首先幼虫期只有原始的胞口区,胞口还未建立,随着虫体发育长大,在反光体左方向内凹陷形成一个囊袋形的胞咽,同时反光体逐渐消失,钻孔器也萎缩而消失,纤毛线不仅数量增多,且还有分枝。
大核逐渐延长成香肠状或马蹄形,小核接近大核,呈圆形,最后两核重叠。
小瓜虫病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较大,不论鱼的种类,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病,尤其在面积较小的水体或高密度养殖时更易发生;
流行期长,水温15~25℃,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发生,更严重危害着金鱼的安全。
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虫体发育停止时,才不会发生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的诊断从宏观上观察,小瓜虫病的症状是小瓜虫侵入金鱼的皮肤、口腔、鼻和鳃的表皮组织后,汲取宿主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并产生大量黏液,形成脓胞,肉眼可见鳃、皮肤和鳍上的脓胞即小白点,严重时全身似洒满白粉。
小瓜虫侵袭鱼眼角膜,严重时出现瞎眼。
病鱼独游,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或常在水草、石块上磨擦身体,以甩掉小瓜虫,病鱼食欲减退,呼吸困难,严重时停食乃至死亡。
小瓜虫病防治防治小瓜虫病应贯彻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病措施,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首先,预防措施有:
放鱼前对养鱼水体进行严格消毒。
对小型养殖水体,如鱼缸、水族箱等刷洗干净后,用5%食盐水溶液浸泡24~48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鱼;
对较大型养殖水体,如水泥池、土池则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
2kg,待pH值达到8左右后再放鱼。
对较大型养殖水体,在饲养期间,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
每月泼洒一次食盐水溶液,使池水呈5ppm。
对较大养殖水体,每个月全池泼洒一次干辣椒、姜,分别使池水呈
1。
5ppm、1ppm。
使用前先将辣椒、姜加水煮沸30分钟,冷却后加水稀释全池泼洒。
2、发现鱼病要做到对症及时治疗。
采用北京宝盛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啄木鸟系列观赏鱼药“白点净”治疗白点病有特效。
使用本品应根据水温来确定使用药量,一般在水温10~25℃时,每100公升水用药
10ml,每天两次,连续用药两天;
水温在25℃以上时,用药
5ml,用药5天后换新水;
病情严重的水体,
第一次治疗10天后再重复用药一次。
天竺鲷类观赏鱼饲养方法
天竺鲷科鱼类是珊瑚礁区最大的夜猫族,和大眼鲷一样,它们也拥有一双适于夜间活动的大眼,因此有大目侧仔的俗称。
天竺鲷的行踪隐密,体型袖珍,体长通常小于10公分,却长著一张大嘴,稍侧扁的长椭圆形鱼体上,有两枚分离且直立的背鳍。
天竺鲷产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它们以浮游动物、小型底栖动物或小鱼为食。

大部分的种类均有口孵行为,是海水鱼中极少见的例子。
此外,不少天竺鲷还有发光器的构造。
一、黄天竺鲷
黄天竺鲷,因其尾柄处有一圈黑色环带,又称环尾天竺鲷。
分布于印太平洋海区,水深范围约10-40米。
常躲在岩洞或岩礁周围的隐蔽处活动,夜间外出捕食甲壳类或其他无脊椎动物。
繁殖期间,雄性会停止进食,把受精卵含在口中孵化。
二、彩条玫瑰
非常适合珊瑚缸新手饲养。
成对或小群饲养,需要在300升以上的水族箱,并同时入缸。
对其他鱼都很温和。
放入珊瑚缸特别合适,不会骚扰珊瑚、贝类或无脊椎动物。
食物包括冻的动物性饵料,像糠虾、海虾及切碎的海鲜。
三、粉红天竺鲷
也叫血红天竺鲷。
产自印度洋的岩礁地区。
通常大群生活在珊瑚礁的上面,依靠珊瑚躲藏。
通体红色,大大的黑眼睛用来发现危险及找寻食物。
150升以上带洞穴的水族箱饲养,因为这种鱼喜静,游泳很慢,最好与温和的鱼混养。
喜欢藏在海藻及海草丛中,或长刺海胆的刺中。
如果缸足够大,可以小群饲养。
作为群体,它们会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不会争斗。
四、长刺玫瑰
四、长刺玫瑰
产自印度洋的岩礁地区,长条形,身体大部分是透明的。
透明的身体上有很多蓝色和黄色的点。
大大的黑眼睛有一圈蓝色。
50升以上水族箱饲养,带洞穴,与温和、行动优雅的鱼混养。
喜欢藏在海藻及海草丛中,或藏于长刺海胆的刺中。
如果缸大,可以成群饲养。
作为一个群体,它们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不用争斗。
需要均衡的肉类食物供应。
像饲料虾,薄片食物,海鲜,血虫及能让其吃下的鱼。
五、泗水玫瑰
也叫长鳍玫瑰、峇里天使。
银白色身体,黑条纹及白点覆盖身体及各鳍。
120升以上水族箱,带洞穴及温和的鱼混养,对这种行动优雅的鱼是最好的环境。
因为其对同种鱼具有攻击性,所以不要在一个缸放太多。
这种鱼比较容易繁殖。
当产卵后,雄鱼会把卵放在嘴里来保护。
应该喂食营养比较均衡的动物性饵料,根据其大小,可以喂食虾、海鲜、血虫及活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