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缺乏维生素会引起哪些疾病
观赏鱼缺乏维生素会引起哪些疾病
一、vb1缺乏可导致鱼类平衡感觉丧失,体色黑化等症状。
二、vb2缺乏时可导致鱼类水晶体混浊和烂鳍症的发生。
有报道认为牙鲆的白化症与vb2的含量有关。

三、vb6缺乏时,可导致鱼类发生痉挛和游泳异常等神经性症状。
还可导致脊椎弯曲。
另据报道,vb6和蛋白质的平衡受到破坏时,鱼类抗病能力下降。
四、vc又称抗坏血酸,当它缺乏时,可引起鱼类脊椎异常,出现脊椎弯曲症。
vc与骨胶原和性腺甾醇激素的生物合成有关,因此它对鱼类性腺发育、产卵和孵化率的提高,以及抑制脂肪的过氧化返应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还有利于缓解各种应激状态,提高抗病力和免疫力的作用。
vc与几个质的合成有关,vc参与甲壳类蛋白和苯醌的交联作用,以形成甲壳最外层的硬化层,因此对虾在缺乏vc时会发生黑斑病及黑鳃病。
如果在防治虾类黑鳃病时,在饲料中添加0.1%的
vc,可防止病情进行发展。
五、va缺乏时,出现典型症状为眼睛出血、眼球突出、鳃盖异常。
但va过剩时,亦可导致虹鳟、真鲷、牙鲆等的仔、稚鱼出现骨胳等的异常症状。
六、就vd而言,因为鱼类可通过鳃直接从水中吸收钙,故目前研究尚欠缺。
但据报道,有学者用缺乏vd的人工微粒子饲料饲养香鱼的仔鱼和稚鱼,可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畸形鱼。
七、ve是动物体内主要的抗氧化剂,当它缺乏时,可出现各种缺乏症,但主要症状明显,鱼体脊背瘦弱。
在病理上称之为“营养性肌病症侯群”。
这是因为鱼类摄食了含氧化脂肪的饲料,导致氧化脂肪中毒和ve缺乏而引起。
严重时,还可出现脊椎弯曲。
研究发现ve与鱼类的免疫应答、应激能力等有关。
当饲料中ve缺乏时,导致鱼类抗病能力明显降低。
八、烟酸又名尼克酸,当饲料中缺乏时可导致鱼类皮肤出血,死亡率增加。
九、泛酸亦称遍多酸,当它缺乏时,可导致鱼类鳃片出现棒状化病症。
观赏鱼白点病的病原体介绍
观赏鱼的白点病又名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小瓜虫,是观赏鱼的常见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所以日常饲养观赏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观察,那么小瓜虫究竟是怎样的呢?
小瓜虫属金毛目、膜口亚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虫。

它的体型和大小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差别很大。
成虫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体长为0.35mm~
1。
0mm,体宽为0.3mm~0.4mm。
虫体柔软可随意变形,全身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
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缘由5~8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针方向转动,一直到胞咽。
在身体前半部有一马蹄形和香肠形的大核,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的上面。
胞质外层密布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质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内最初成熟的幼虫为圆形,经过一定时间,才开始活动,身体逐渐延长,前端尖而后端钝圆,最前方有一钻孔器。
刚从胞囊内钻出来的幼虫身体圆筒形,但不久变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内收缩凹陷。
全身除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在身体后端还有一根粗长的尾毛。
一个大的伸缩泡,位于身体的前半部。
大核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在身体的后方;
小核呈球形,在身体的前半部。
在身体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处有一个卵形的反光体。
小瓜虫一般可分为营养体和胞囊两个时期。
在营养体时期,幼虫钻进宿主皮肤或鳃瓣等处后,汲取宿主营养生长,形成白色脓胞,即肉眼见到的小白点。
小瓜虫的生殖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在宿主组织内虫体可进行分裂生殖,另一种是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虫离开鱼体,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后,停下来在原点转动,不久沉没在水底或其他固体物上。
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胞囊形成2~3小时后开始分裂,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温度高低的影响,分裂可能出现不均分现象,同时分裂速度也有先后之别。
刚孵化出来的幼虫24小时内感染率较高。
水温在15~20℃感染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