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财鱼身上有白毛
招财鱼身上有白毛
因水霉病导致的
病因
水霉菌广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为一种常在的霉菌,主要有水霉目

(Saprolegniales)、霜霉目
(peronosporales)及水节霉目
(Leptomitales)等,又以水霉菌
(Saprolegnia)最为常见,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孢子
(zoospore)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于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只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于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
症状
1.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
2.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
3.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诊断
1.观察体表棉絮状的覆盖物。
2.病变部压片,以显微镜检查时,可观察到水霉病的菌丝及孢子囊等。
3.霉菌种类的判别需经培养及鉴定。
治疗方法:
1.鱼体应在阳光下照晒,换水时投入适量的食盐进行杀菌消毒。
捞鱼时应避免擦伤鱼体。
2.发病后,用2~3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小时,或1%孔雀石绿抹患处,或用3%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0分钟
预防管理
春季阶段的水温较为适合病原菌繁殖生长,因此,尤其要做好预防工作。
一是冬季清塘时可以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消毒;
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抗病力。
尽量避免高密度条件暂养时造成鱼类挤压碰撞掉鳞,或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
三是水温低于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
四是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2%~3%食盐水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五是亲鱼人工繁殖受伤后,可在伤口涂抹10%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
招财鱼怎么繁殖后代
招财鱼想要繁殖后代的话,雌鱼和雄鱼会产出大量的泡沫,而雌鱼会产卵,繁殖时需要注意水温。
招财鱼又名战船、长丝鲈,原产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是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丝足鲈科(Osphronemidae)丝足鲈属的一种鱼类。
该科的鱼一般体型都比较小,但招财是该科鱼中的巨人。

成鱼体长20~69厘米,椭圆形,体色灰褐,腹鳍变异为两根长长的丝鳍,各鳍浅红色。
饲养水温22~32摄氏度,水质要求不严,易饲养。
繁殖水温26~27摄氏度雄鱼背鳍末梢尖长,属泡沫卵生鱼类。
在水族箱水面上漂浮几颗水草,将一对亲鱼放入,雄鱼在水面上突出大量泡沫,并将受精卵突入泡沫中孵化。
雌鱼每次产卵500~1000粒。
具有很强的领域性,会攻击其它鱼类,不推荐与其它鱼类混养。
体侧扁,椭圆形,背高而宽;
头小,头顶和两边有突出的额角(状似头盔甲);
吻端突出,口裂大,下颌突出,上颌小;
腹鳍变异为两根长长的鳍丝(犹如舢板的双桨,故有舢板鱼之俗称),延伸至身体尾部,臀鳍向后延长,但不与尾鳍相连,尾鳍棘为扇形直射状。
雄鱼的背鳍末梢尖长。
体表灰褐色(幼鱼时具暗色条纹),各鳍浅红色。
18月龄的个体体重0.5~1.0千克,最大个体体重可达20千克。
体长10~
15cm,椭圆形。
体色灰褐,腹鳍变异为两根长长的丝鳍,各鳍浅红色。
招财鱼在饲养的时候,它的生活环境要多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