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引起观赏鱼疾病该如何防治
细菌引起观赏鱼疾病该如何防治
观赏鱼生病有时候在所难免,一般来说鱼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水体的环境所引起的疾病,还有一类是由于病毒、真菌、细菌所引起的,今天我们说到的是由病毒引起的鱼病,看看哪种方法最适合预防和治疗。
一、出血病
1、病原体:

疱疹病毒。
2、症状:病鱼的体表发黑无光泽,口腔、肌肉、各种鳍条基部都充血;
有时鳃盖、头部、腹壁也有充血现象;
鳃丝呈鲜红的点状或斑块状充血;
严重的病鱼,因其他器官组织大量充血,使鳃失血而呈苍白,表现出“白鳃”。
此外,眼球突出,肠道和各内脏器官表现充血。
病鱼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常离群独游或回旋慢游,体质消瘦,肌肉萎缩,以致死亡。
发病季节多在6~9月,水温在25~30℃最为流行,死亡率颇高。
3、治疗方法:
充分照射阳光,并降低水温至25℃以下,持续10天左右可见疗效。
用1%食盐水洗浴,持续1周。
用大黄和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后,配以饵料制成药物饵料喂饲病鱼,连续5天,同时在水族箱中连续2天旅用敌菌灵百万分之零点六。
用敌菌灵百万分之三至五,或醋酸铜、氯化铜、硫酸铜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七,或大黄浸取液进行水浴治疗,有较好效果。
二、痘疮病
痘疮病又名淋巴囊肿病毒症。
1、病原体:由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2、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二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目逐渐增多,区域扩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有时厚度可达1~5毫米,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表面组织由柔软变成软骨状的结缔纽织。
这些“增生物”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脱落,接着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现新的“增生物”。
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鱼体表面积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若“增生物”不多,对鱼影响不大;
一般在春季,水温15℃左右时出现病例。
由于此病流行不广,甚少发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视。
3、防治方法:此病可用左旋体氯霉素治疗;
小鱼可用浓度为百万分之零点二二五的药液浸洗,个体大的鱼可以注射此药,均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三、预防观赏鱼疾病的方法
1.鱼体的消毒这是预防鱼病的主要措施。
新购进的鱼与原饲养的鱼混养前应首先进行鱼体消毒。
常用消毒药液为
2-3%盐水、2-3PPM的呋喃西林水溶液以及10%高锰酸钾溶液,将鱼体浸入药液的时间视鱼体大小、健康状况、水温高低而定,一般5-10分钟即可。
如见鱼急游反常,应立即捞出放回水中。
2.要保证饲养质量要根据鱼体大小、报食和生长情况,定时定量投饲,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情况,随时调整投饲量。
饵料要新鲜、清洁、适口,发霉普通质的不能投喂。
如果能把刚从野外天然水中捞取的水蚤、浮萍等使用前进行消毒就更好了,常用10%高锰酸溶液浸洗10分钟或20%漂白粉溶液浸洗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洗掉药液,再行使用。
3.用水要讲究要了角所养观赏鱼对水质水温的要求,并使水质水温符合要求。
用水要经过选择,自来水必须除氯;
放养密度要适当;
勤排污、除粪、换水,必要时要彻底清箱;
换水时,新、老水的温差不要超过
5C,昼夜温差也要采取措施防止骤升骤降。
4.养鱼工具、容器在容易发病的季节要经常消素毒,方法是用3%的食盐水或10%的高锰酸钾水浸泡半天左右,有的可置于阳光下经紫外线杀菌消毒。
5.换水、捞鱼、挤卵时要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用捞网捞鱼时要乘鱼不备,准确下网,热带鱼爱跳,捞鱼离水时要用手遮盖,然后移动。
换水时避免水流冲击鱼体。
挤卵时动作要轻柔,挤卵后要及时消毒。
6.新购的观赏鱼需单独饲养在一个容器中,经10天以上时间观赏确证无病后再放入水族箱与原有的鱼合养。
一旦发现鱼病,应立即将发病个体捞出,隔离饲养,对症治疗。
如果是由于细菌所引起的鱼病,大多会因为一条鱼感染疾病而传染给其他鱼类,所以当你发现有鱼儿生病的情况下,一定要把生病的鱼单独养殖,对鱼缸进行消毒以免传染。

观赏鱼白点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观赏鱼白点病是因为受小瓜虫的感染导致的。
而小瓜虫是自来水中的一种寄生虫,在水温比较低的时候会大量繁殖,从而感染鱼儿,并且观赏鱼的白点病是鱼儿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传染性很快,所以一旦发现有鱼儿患上白点病,就要立即进行隔离。
当鱼儿感染小瓜虫患上白点病的时候,主人要立即给鱼缸进行换水,然后提高水温来杀死小瓜虫,同时可以往鱼缸中加入一些粗盐来进行消毒杀菌,如果鱼儿的病症比较严重的话,就需要配合使用治疗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