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白皮病介绍
观赏鱼白皮病介绍
白皮病--又称白尾病。
是由于水质不洁,特别是水族箱中的粪便没有及时清除,或因捕捞运输、放养、移箱时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导致病原菌感染。
一、病原体:

为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称为白皮极毛杆菌。
二、症状:发病开始时,只在背鳍基部或尾柄处出现一小白点,随即迅速扩大,从鱼体背鳍向后蔓延,以致背鳍与臀鳍间的体表至尾鳍全部发白。
随着病情加剧,病鱼游泳能力明显减弱,体躯平衡失控,头部朝上,尾鳍朝上,与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动和挣扎,不久即死亡。
每年5~8月间为此病流行季节,鱼发病后2-3天即死亡,死亡率极高。
三、治疗方法:可用百万分之十二点五的金霉素,或百万分之二十五的土霉素水溶液浸洗30分钟;
也可用百万分之一的漂白粉或百万分之二至四的五倍子泼洒于水族箱中消毒治疗。
观赏鱼感染疾病的生物因素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观赏鱼被感染到疾病的几率大大提高,有哪些生物性因素会让鱼儿感染疾病呢?
一、病原体
观赏鱼的病原体有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这些病原体是影响观赏鱼健康的罪魁祸首。
在鱼体中,病原体数量越多,鱼病的症状就越明显,严重时可直接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鱼病病原体传染力的大小与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定居、繁衍以及从宿主体内排出的数量有密切关系。
水体条件恶化,有利于寄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其传染能力就较强,对观赏鱼的致病作用也明显。
如果利用药物杀灭或生态学方法抑制病原体活力来降低或消灭病原体,如定期用生石灰消毒,或投放硝化细菌增加溶氧、净化水质等生态学方法处理水环境,就不利于寄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对观赏鱼的致病作用就明显减轻,鱼病发生机会就降低。
因此,切断病原体进入养殖水体的途径,根据观赏鱼类的病原体的传染力与致病力的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生态防治、药物防治和免疫防治,将病原体控制在不危害观赏鱼类的程度以下,减少观赏鱼类疾病的发生。
二、藻类
一些藻类,如卵甲藻、水网藻等,对观赏鱼有直接影响。
水网藻常常缠绕观赏鱼幼鱼并导致死亡;
而嗜酸卵甲藻则能引起观赏鱼发生打粉病。
三、敌害
观赏鱼的敌害主要有鼠、蛇、鸟、蛙、凶猛鱼类、水生昆虫、水蛭、青泥苔等。
这些天敌,一方面直接吞食观赏鱼而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它们已成为某些观赏鱼寄生虫的宿主或传播途径。
例如,鸥鸟可将复口吸虫病传播给其他观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