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热带鱼不用加热棒
什么热带鱼不用加热棒
非热带淡水鱼指作为观赏热带鱼的“不怕冷”的鱼,包括亚热带和温带观赏鱼,种类较少。
这里需要界定一下非热带淡水鱼的耐低温标准。
一大批淡水鱼都具耐较低水温的本领(即一些很典型的热带鱼),如孔雀鱼、神仙鱼、地图鱼、接吻鱼、龙鱼等水温因事故等降到20℃以下,有的接近15℃,它们基本上都能“通过考验”;

但再低一些情况就不同了,这些鱼也将相继“倒下”。
我们把能经得起10℃以下低温的热带鱼都可称为耐低温淡水鱼。
只因耐低温程度和时间差别大,统称非热带淡水鱼。
这类鱼中较常见的有剑尾鱼(7℃)、月光鱼(7~8℃)、金丝鱼((5℃)、斑马鱼((6℃)、叉尾斗鱼((2℃)、蚊子鱼(<7℃)、平鳍鳅鱼类(如以植食为主的拟腹吸鳅、华平鳅、四川华吸鳅)((3℃)、鲟目幼小鱼((2~5℃)、胭脂鱼(<6℃)、黄金条鱼及改良种、金条鱼及七星金条鱼、青苔鼠鱼(植食为主,<7℃)、黑裙鱼(<10℃)、各种南美洲甲鲇鼠鱼(甲鼠鱼<10℃)。
这些鱼多半为杂食性。
印度黄金鳉、白云金丝鱼、蓝曼龙、斑马鱼、月光鱼、孔雀鱼为耐低温热带鱼。
耐低温能力比较如下:
孔雀鱼(耐最低温为14-15℃)<月光鱼(耐最低温为12-10℃)<斑马鱼(耐最低温为
10-9℃)<<蓝曼龙(耐最低温为10-8℃)<印度黄金鳉(耐最低温为6-7℃)<白云金丝鱼(耐最低温为4℃)<中国斗鱼:天堂鱼(耐低温4-3℃)。
剑尾鱼不耐低氧,原因是生长快、代谢快、耗氧量大。
月光鱼、金丝鱼、斑马鱼当水温波动在20℃上下时易受车轮虫、鱼波豆虫(口丝虫)、斜管虫及其他纤毛虫侵害,也易感染卵鞭虫病,宜杜绝感染源。
叉尾斗鱼(除种内好斗外),挑不出什么毛病,仅在野外河沟中的中小鱼(有部分地区)易患“白鳞”病等,但成鱼却极少有这些病,估计或可自愈;
而其白化种白兔鱼的抗病害能力,远不如叉尾斗鱼之一半,易患白点病等。
蚊子鱼在高温时有滞长现象(易与青鲱鱼混淆,青鲱鱼为卵生)。
平鳍鳅类鱼不耐低氧,更不耐污染(水中氮含量高即死亡,因之可作水质指示鱼)。
鲱目幼鱼常瘦弱而死(多为饵料问题),尤其在酸性与弱酸性含氧量略低的水中,事故多。
胭脂鱼的幼小鱼以底栖生物为饵,饵料来源不是时常瘦弱而死,几乎不摄食水中之饵较大的鱼则可白行在大型缸底觅食水蚯蚓、蚯蚓等。
黄金条鱼、金条鱼、七星金条鱼均无明显“短处”,只是鱼较小,水质差时颜色灰黄,但生命力强。
青苔鼠亦为山涧溪流中鱼,习性及优缺点基本同于平鳍鳅科鱼。
黑裙鱼实际上是阿根廷温带(脂鲤科鱼,相当于中国的黄金条鱼,较耐粗放,不足之处是幼鱼体色黑观赏价值高,而成鱼(灰白色)观赏价值低。
甲鲇鼠鱼水温在10℃左右一般不会有大问题,但温度再低时事故明显增多,也会得病而死等。
这些鱼中最耐高温的要数叉尾斗鱼和斑马鱼,水温接近40℃一段时间,水温降低后若无其事。
上述这些鱼养在水温20~23℃的鱼缸中摄食等一切正常但有的不喜高温,如鲟鱼超过25℃摄食锐减,滞长,易致病。
鲟鱼多为寒温带、寒带鱼类,前几年进人水族观赏缸池。
最好水温不超过20℃。
为让它们有点大自然的“感受”,有人建议加1%~5%的盐。
平鳍鳅类鱼、青苔鼠鱼、甲鼠鱼同样不喜高温水温最好不超过25℃。
平鳍鳅类鱼最好不加盐。
至于投喂,上述鱼不一定要同真正的热带鱼一样,1天定时喂1~2次,它们多以附生苔藻为食,要让它们经常可觅到饵料。
温带及以北的鱼,水温低,代谢稍慢,宜细水长流,不要在它们想吃饵时拖到明天喂(这样鱼当然生长慢)。
因水温低,洗过滤泡沫、过滤棉、卫生清理等周期一律可适当延长。
鹦鹉鱼水温低会怎么样啊
鹦鹉鱼对水温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水温低于20℃,就会影响鹦鹉鱼的活动能力和食欲,水温低于15℃时,鹦鹉鱼就容易开始生病,随后体质逐渐恶化,最终导致死亡。
适合鹦鹉鱼生存的最佳水温是25-30℃,一般建议把水温控制在28-29℃之间,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鹦鹉鱼的采食和活动。
因此,在环境温度比较低时,建议给鱼缸安装加热棒,如果水温过高,需要减少灯光的照射,把鱼缸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或者考虑使用水冷机降温。
什么是虎鱼
印尼虎鱼分布范围较广,在河流、湖泊小溪中,印尼虎鱼天性较为胆小,性情较为凶猛,主要在晚上活动。
苏门答腊虎鱼是印尼虎鱼的一个品种,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周围,是近几年才被发现的新品种。
苏门答腊虎鱼体型偏小,色泽鲜黄,胆子较大,在白天还有晚上都有活动。

饲养虎鱼时宜将温度控制在28℃左右,能加快虎鱼的生长速度,饲养时可给其喂食小鱼小虾让其更好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