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白点病的病原体介绍
观赏鱼白点病的病原体介绍
观赏鱼的白点病又名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小瓜虫,是观赏鱼的常见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所以日常饲养观赏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观察,那么小瓜虫究竟是怎样的呢?
小瓜虫属金毛目、膜口亚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虫。

它的体型和大小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差别很大。
成虫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体长为0.35mm~
1。
0mm,体宽为0.3mm~0.4mm。
虫体柔软可随意变形,全身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
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缘由5~8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针方向转动,一直到胞咽。
在身体前半部有一马蹄形和香肠形的大核,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的上面。
胞质外层密布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质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内最初成熟的幼虫为圆形,经过一定时间,才开始活动,身体逐渐延长,前端尖而后端钝圆,最前方有一钻孔器。
刚从胞囊内钻出来的幼虫身体圆筒形,但不久变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内收缩凹陷。
全身除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在身体后端还有一根粗长的尾毛。
一个大的伸缩泡,位于身体的前半部。
大核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在身体的后方;
小核呈球形,在身体的前半部。
在身体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处有一个卵形的反光体。
小瓜虫一般可分为营养体和胞囊两个时期。
在营养体时期,幼虫钻进宿主皮肤或鳃瓣等处后,汲取宿主营养生长,形成白色脓胞,即肉眼见到的小白点。
小瓜虫的生殖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在宿主组织内虫体可进行分裂生殖,另一种是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虫离开鱼体,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后,停下来在原点转动,不久沉没在水底或其他固体物上。
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胞囊形成2~3小时后开始分裂,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温度高低的影响,分裂可能出现不均分现象,同时分裂速度也有先后之别。
刚孵化出来的幼虫24小时内感染率较高。
水温在15~20℃感染率最大。
水温变动对观赏鱼的影响
观赏鱼依靠皮肤感觉器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动。
因种类和季节不同,可感觉的温差为0.03-0.1℃。
一般鱼类能够忍受的变化幅度为4-5℃。

鱼苗的忍受能力要差得多。
在自然界中,鱼类随着水温的下降,产生追求适温的迁移与洄游。
在冬季,鱼类游至具有适宜温度的越冬场过冬。
在高温季节,一些生活在淡水小水体中的鱼类如非洲肺鱼和美洲肺鱼处于夏眠状态,将身体潜入泥穴中,仅在泥表留有小孔进行呼吸,很少活动。
在适宜温度区范围内,当水温上升时,鱼的体温随之而升高,体内的生理过程就加快。
即温度每升高10篊,生理过程的速度加快2-3倍。
水温影响到鱼类各项生理活动的强度。
鱼类的摄食强度,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率,生长率,胚胎发育以及到达性成熟的时间等都受水温的直接影响。
水温对鱼类产卵期的到来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草,青,鲢,鳙在春季水温18℃以上才开始产卵,大麻哈鱼的产卵水温则在12℃以下。
这表明一定的水温对于鱼类产卵是一种刺激,春季产卵的鱼类要求升温,而秋冬产卵的鱼类则要求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