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饲养观赏鱼
怎样饲养观赏鱼
1、观赏鱼对水温和水质的要求
金鱼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但金鱼对水温的要求也有一个最适范围(15℃-25℃),水温低于4℃和高于30℃,都会使金鱼生病。
水是金鱼赖以生存的环境,每次换水时兑入鱼缸中的新水与缸中老水温差不得超过1℃。

特别要注意昼夜温差以及冬季和夏季水温的变化,如果水温变化激烈,温差达到5℃以上时,不及时采取措施,会影响金鱼的健康。
自来水在处理过程中残留氯对金鱼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所以养金鱼用的自来水必须放置48小时以上,经曝气后方可使用。
夏季每天要清除鱼缸中的残饵、粪便、污物,否则水质变酸,溶氧量减少,引起金鱼浮头,这对适宜弱碱性水质的金鱼来说是一大威胁。
2、饵料的投喂方法,金鱼属于杂食性的动物,最喜欢吃的是红虫、水蚤、水蚯蚓、轮虫等活饵料,这些饵料从河沟捞回来以后,必须冲清干净,去掉杂物,并用微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两分钟左右再投喂。
夏秋季捞回来的红虫,用沸水烫后在阳光下晒干,营养价值不减,是金鱼最好的备用饵料。
投喂人工合成饵料,一定不能霉烂变质。
饼干、面包、馒头等,营养单一,易使水变浑,一般不宜做金鱼的常用饵料。
金鱼喂食每天最好是定时定量,每次投饵不宜过多,以1-2小时内吃完为好。
3、观赏鱼病害的预防
新购进的金鱼必须进行消毒,方法是用同温度带有咸味的淡盐水或者用10-20ppm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30分钟,药浴后的金鱼,单独喂养,观察一周,一切正常方可投入装有同温度水的鱼缸中。
金鱼在饲养过程中,要定期消毒,一般1-2月消毒一次,可用2%的食盐水或者1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分钟。
养鱼的用具和容器,像鱼虫网、搪瓷盆等可用开水消毒,鱼缸、瓦盆等可用3%的食盐水浸泡24小时,可杀死细菌和寄生虫等。
4、鱼缸中的绿藻要掌握适度
鱼缸中的绿藻(小球藻、水绵等)有保护鱼体和防止鱼体不受缸壁碰伤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氧气,有利于金鱼的生活,但绿藻内藏有大量的细菌和污物,容易败坏水质、侵害鱼体,夜间还消耗氧气。
特别是夏天,气温高、细菌繁殖快,金鱼在晚上往往因缺氧浮头、呼吸困难,长时间的浮头会使金鱼体弱生病,所以鱼缸中的绿藻要掌握适度,过多要及时清除,一般保持缸壁有断断续续的一薄层即可。
5、鱼缸中水体深浅的变化
水体过深,影响日晒和水温,而且水中溶氧量较低,水压相对增加,会使金鱼产生压抑和游泳不适。
水体过浅,影响金鱼的自由游泳,也会碰壁受伤和引起水霉病的发生。
夏天水体过浅,水温过高,会使金鱼患″烫尾病″。
饲养水体一般应控制在15-30厘米比较合适。
观赏鱼小瓜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观赏鱼小瓜虫病是观赏鱼养殖中的常见多发病,如处理不及时,措施不得当就极易导致观赏鱼大量死亡。
本文通过对几个观赏鱼小瓜虫病的病例,结合病原体小瓜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该病的流行情况和发病症状,在参考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病原体
小瓜虫属膜口目,凹口科,寄生于海水观赏鱼身上的咸水小瓜虫,又叫刺激隐核虫,成虫卵圆或球形,肉眼可见,虫体柔软,可任意变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
寄生于鱼体进行分裂生殖,多数为不等分,成虫离开寄主后在水中游动一段时间,停下来在原点转动,分泌一层无色透明的膜,形成胞囊,沉到水底和其他固体物上,进行9~10次分裂,一般形成300~500个幼虫。
在水温15摄氏度以上,幼虫破囊时间一般为20h左右。
2、流行情况
咸水小瓜虫寄生在观赏鱼的腮、皮肤、鳍、眼角膜等处,对鱼的种类及年龄均无严格选择性,尤其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性鱼类为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
此病在国外也很流行。
小瓜虫的繁殖温度为15~25摄氏度,常流行于春秋季,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温度有突降时极易爆发。
小瓜虫借助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孵化后24h内侵袭力较高,26h后就降低,据资料记载,水温26~30摄氏度,孵化后28h的幼虫还没有感染成功的病例。
3、发病症状
有小瓜虫寄生处形成1mm以下的小白点,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处都不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不时与珊瑚、岩石、箱壁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若不加以治疗,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在一周内,与鱼体质、水质等因素有关。
4、诊断
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粘孢子虫病、打粉病等,故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
也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海水的白瓷盆中,在光线较好的地方用针头将白点的膜轻轻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出来在水中游动,即可做出判断。
5、治疗方法
病情较重,感染数量较多时,全池遍洒硫酸铜使水箱成15mg/L。
病情较轻且为初次感染时,将水体温度调高至30摄氏度,并保持数天直到症状消失。
另外有研究表明,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对小瓜虫病的防治也有很好的效果,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质量浓度小于10mg/L时,不仅不能杀死小瓜虫,反而刺激小瓜虫胞囊的形成,加速繁殖。
只有当其质量浓度达到12mg/L时,才能有效地杀灭小瓜虫。
6、结果和讨论
1、升温法有其局限性,既在鱼初次感染小瓜虫时效果很好,但如果是再次感染,则效果不明显。
在鱼捉到后暂养期间,白点病时有发生,因此升温法使用较多,故一般在鱼感染白点病初期,体上白点较少时可用此法。
2、0.15ppm的硫酸铜浓度足以将寄生小瓜虫杀死。
以刺豚为例,下药第一天无明显变化,
第二天,体表皮肤黏液增加,并呈白膜状,开始连带体表寄生小瓜虫一起脱落;
第三天,白膜继续脱落,脱落处皮肤光洁,色泽度号;
第四天,白膜脱落基本结束,鱼体恢复健康。
也可将病鱼抓至后备治疗,但是要注意盐度变化,水温应和原缸一致。
对于碟类鱼,一般采用原缸治疗,因为其容易受惊而导致后期饲养难度增加。
治疗后应添加水质稳定剂,中和原缸水体中的铜离子,并重建硝化细菌系统。
3、白点病的预防
放鱼前对水族箱进行彻底消毒,开采用漂白粉或漂白精消毒;
保持良好的水质状况,精心饲养,增强鱼的体质,水温调至最适状态不要上下变化,特别是大幅度变化;
选择健康状态好的鱼,隔离暂养几天,观察有无疾病,可放入每加仑含有25mg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约2min;
若发现有病鱼,马上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传播;
若有硅藻土过滤器,可利用其机械作用,将寄生虫从水族箱中去除,治疗期间,硅藻土必须每天更换。

观赏鱼互相咬处理方法
观赏鱼互相咬可能是饲养密度过大所导致的,建议1升水养1cm的鱼即可。
混养时两种观赏鱼的体积差距也不宜过大,避免出现鱼咬鱼的状况。
混养时还需加大喂食量,避免鱼儿因为食物互相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