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肤霉病的症状及治疗措施
观赏鱼肤霉病的症状及治疗措施
肤霉病,又称水霉病、白毛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
其病原体为水零属、绵霉属、异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等种类。
一、症状: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
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
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
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
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
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
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
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二、治疗方法:
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
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的高锰酸钾溶液加l%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二的孔雀石绿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三的甲醛溶液直接泼洒入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孳生。
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
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观赏鱼鱼鳍充血简介
鱼鳍充血是观赏鱼的一种比较常见的问题,虽然外表看起来,鱼鳍充血是比较吓人的,但是在观赏鱼那么多的疾病中,鱼鳍充血其实算是小病了。
治疗鱼鳍充血其实并不难,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去除病因或对症下药鱼儿就能自行恢复了。
小病就为你详细介绍一下观赏鱼鱼鳍充血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一、病因
1、水质
极端的酸碱值环境同样可以引起鱼鳍充血症状的出现。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会左右着鱼鳍的充血程度,假如水中的溶解氧非常充足,而水质和其它外界环境因素又相当良好的话,鱼鳍一般是不会出现充血症状的;
假如水中的溶解氧不足,鱼出现“浮头”的症状,那么,即使其它外界因素再怎么理想,鱼鳍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充血症状。
所以,在检查水质的同时,也要根据鱼的活动去分析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是否充足。
2、温度
温度变化一般都是换水时不注意引起的,新老水温差过大会引起鱼鳍充血的状况。
冬秋季节加热棒突然坏掉也会引起鱼鳍充血等疾病。
3、细菌感染
细菌病毒感染是一大类,笼统的说也就是外生物入侵带来的细菌,水质氨含量增高,药物过敏等原因。
4、惊吓
惊吓简单直白一点地说,惊吓就是鱼受到惊吓时的生理反应,类似于人类受惊吓时肾上腺素、血糖、交感神经、瞳孔、心跳等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所以,有时候一条鱼处于鱼缸当中是好好的,但是当我们用鱼网把鱼捞出来之后,就会发现原本清澈透明的鱼鳍开始充血了。
二、临床症状
鱼鳍充血的鱼类鳞片间或者各个鱼鳍上都有充血溢血的症状。
同时会出现溃疡、鳞片脱落,严重时鱼儿的空腔、眼睛以及内脏都会有出血的现象。
患病的鱼儿神情呆滞、不喜欢游动长长沉于缸底,食欲下降,体表颜色变得暗淡无光、身躯消瘦。
严重的会导致鱼儿直接死亡。
三、治疗方法
1、用红汞涂擦患处,然后放在小盆中漂洗一下再放回原池静养,每天1次,痊愈为止。
2、把患病鱼放入10—20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或痢特灵的药液或2%一3%的盐水中浸泡10一15分钟后,每隔一天浸泡一次,然后洗净后放入鱼缸中。
3、在10千克的水中加入100万单位的卡那霉素或8万一16万单位的庆大霉素,将患病严重的鱼儿放入其中浸泡3-5个小时,每天浸泡1次。
每次洗净后放入干净的水中饲养,疗效非常的显着。
一般观赏鱼鱼鳍充血都是因为水质恶化的原因,其实水质恶化的原因是比较好分析的,一般只要把引起充血的原因排除了,很多观赏鱼都会自行恢复的。
但是水质恶化的定义非常广,所以,一定要注意分析病因,才能让观赏鱼更快的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