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季节观赏鱼疾病揭秘
不同季节观赏鱼疾病揭秘
春夏秋冬随着气温的变化常见鱼病目前初步归纳起来有12种,其中寄生虫病主要有7种:
车轮虫病、小瓜虫、指环虫、锚头鳋病,鱼虱病、鲢碘孢子虫病,中华鳋病;
微生物病主要有5种:

出血病、肠炎、烂鳃病,打印病、水霉病。
俗话说:“养鱼不瘟,富得发昏”。
在养鱼的生产中,一旦发生了鱼病,轻者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重者会造成一部分鱼死亡,因此必须要重视鱼病的防治工作,积极贯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针。
春季
气温逐渐回升,一般在10-20摄氏度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源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大麦黄”。
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
鱼苗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口吸虫、鱼虱等鱼病;
春季成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鳃、打印病、鲢碘孢子虫病。
夏季
气温一般在26-28摄氏度之间,鱼类发病比春季略少,此时鱼种逐渐长大,抗病力有所增强。
因此纤毛虫、鞭毛虫鱼病逐渐减少。
另外据调查夏季还持续存在春季的微生物鱼病,有烂鳃、出血、赤皮、肠炎、打印病等。
此时,寄生虫有锚头鳋病较为普遍。
盛夏时,高产塘往往容易发生泛塘。
秋季
气温逐渐下降,气温一般在23-15摄氏度之间,水温环境基本和春季相似,尤其8-9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百露心”,夏花鱼种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品吸虫、鱼虱等鱼病,秋季大规格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鳃等病。
冬季
气温较低,一般在3-6摄氏度之间,一般很少发生鱼病。
冬季是鱼种放养时期,往往因拉网或运输擦伤鱼体,亦可发生水霉病;
当水温较高时,有可能产生斜管虫病和小瓜虫病等;
越冬鱼类在水温低于10摄氏度时,由于越冬房气温和水温的温差过大,鱼缺氧浮头时引起头顶部冻疮。
观赏鱼烂尾怎么治疗
1、隔离停食:
发现鱼儿烂尾后,首先要将其隔离,以免烂尾的情况传染给健康的鱼。
隔离后需要停止喂食,因为生病后的鱼儿往往会食欲不振,喂食也不怎么吃,而且食物进入水中分解后,还会分解产生氨氮,对鱼儿的恢复不利。

2、老三样:在烂尾初期,最好用老三样的方式进行治疗。
所谓老三样就是换水、升温和加盐,换水需要隔一天换一次,尽快改善水体环境,升温不能一次性升太高,以免刺激到鱼儿,加盐的浓度在千分之五左右就可以了。
3、药物浸洗:烂尾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必须要用药物浸洗才能治疗。
通常100千克水中可以放0.2克的呋喃西林,或者放3-5片的痢特灵,也可以选择土霉素治疗,而且还能起到预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