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小瓜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观赏鱼小瓜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观赏鱼小瓜虫病是观赏鱼养殖中的常见多发病,如处理不及时,措施不得当就极易导致观赏鱼大量死亡。
本文通过对几个观赏鱼小瓜虫病的病例,结合病原体小瓜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该病的流行情况和发病症状,在参考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病原体

小瓜虫属膜口目,凹口科,寄生于海水观赏鱼身上的咸水小瓜虫,又叫刺激隐核虫,成虫卵圆或球形,肉眼可见,虫体柔软,可任意变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
寄生于鱼体进行分裂生殖,多数为不等分,成虫离开寄主后在水中游动一段时间,停下来在原点转动,分泌一层无色透明的膜,形成胞囊,沉到水底和其他固体物上,进行9~10次分裂,一般形成300~500个幼虫。
在水温15摄氏度以上,幼虫破囊时间一般为20h左右。
2、流行情况
咸水小瓜虫寄生在观赏鱼的腮、皮肤、鳍、眼角膜等处,对鱼的种类及年龄均无严格选择性,尤其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性鱼类为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
此病在国外也很流行。
小瓜虫的繁殖温度为15~25摄氏度,常流行于春秋季,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温度有突降时极易爆发。
小瓜虫借助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孵化后24h内侵袭力较高,26h后就降低,据资料记载,水温26~30摄氏度,孵化后28h的幼虫还没有感染成功的病例。
3、发病症状
有小瓜虫寄生处形成1mm以下的小白点,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处都不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不时与珊瑚、岩石、箱壁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若不加以治疗,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在一周内,与鱼体质、水质等因素有关。
4、诊断
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粘孢子虫病、打粉病等,故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
也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海水的白瓷盆中,在光线较好的地方用针头将白点的膜轻轻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出来在水中游动,即可做出判断。
5、治疗方法
病情较重,感染数量较多时,全池遍洒硫酸铜使水箱成15mg/L。
病情较轻且为初次感染时,将水体温度调高至30摄氏度,并保持数天直到症状消失。
另外有研究表明,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对小瓜虫病的防治也有很好的效果,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质量浓度小于10mg/L时,不仅不能杀死小瓜虫,反而刺激小瓜虫胞囊的形成,加速繁殖。
只有当其质量浓度达到12mg/L时,才能有效地杀灭小瓜虫。
6、结果和讨论
1、升温法有其局限性,既在鱼初次感染小瓜虫时效果很好,但如果是再次感染,则效果不明显。
在鱼捉到后暂养期间,白点病时有发生,因此升温法使用较多,故一般在鱼感染白点病初期,体上白点较少时可用此法。
2、0.15ppm的硫酸铜浓度足以将寄生小瓜虫杀死。
以刺豚为例,下药第一天无明显变化,
第二天,体表皮肤黏液增加,并呈白膜状,开始连带体表寄生小瓜虫一起脱落;
第三天,白膜继续脱落,脱落处皮肤光洁,色泽度号;
第四天,白膜脱落基本结束,鱼体恢复健康。
也可将病鱼抓至后备治疗,但是要注意盐度变化,水温应和原缸一致。
对于碟类鱼,一般采用原缸治疗,因为其容易受惊而导致后期饲养难度增加。
治疗后应添加水质稳定剂,中和原缸水体中的铜离子,并重建硝化细菌系统。
3、白点病的预防
放鱼前对水族箱进行彻底消毒,开采用漂白粉或漂白精消毒;
保持良好的水质状况,精心饲养,增强鱼的体质,水温调至最适状态不要上下变化,特别是大幅度变化;
选择健康状态好的鱼,隔离暂养几天,观察有无疾病,可放入每加仑含有25mg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约2min;
若发现有病鱼,马上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传播;
若有硅藻土过滤器,可利用其机械作用,将寄生虫从水族箱中去除,治疗期间,硅藻土必须每天更换。
观赏鱼蛋白虫的分类及起因
一、蛋白虫种类
蛋白虫有两种:
一种是粘在鱼缸壁圆小的,一种是飘在水中线状的。

二、蛋白虫的起因
1、水太久没有换过成了老的肥水。
2、投喂的食物太多,食物的残渣太多。
3、过滤棉太久没有清洗。
4、一般情况对鱼没什么影响,但是这代表硝化系统随时会崩溃的表现。
原来能够产生蛋白虫的地方是——过滤棉。
为什么忘了过滤棉呢?大多数饲养鱼儿时间不长的朋友都知道硝化菌作用,我也看过很多老手们关于过滤棉不能常常清洗的话语,所以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这样的理论:
上层过滤棉可以天天洗,但底层过滤棉不能常清洗,要等很长很长时间才可以清洗一次。
因为我们在过滤里都投放大量的生化环,有的朋友还在鱼缸里下了底沙,这些器材都能给硝化菌提供在量粘附环境,所以就算你常常清洗最上面几层过滤棉也不会对水中的硝化菌构成危害。
再说硝化菌繁殖方式是分裂式的:
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
只要温度适宜、氧气充足硝化菌就能大量分裂繁殖。
根据我猜测、假设。
鱼友们鱼缸里暴发蛋白虫的问题就出在:
过滤棉食物残渣过多以及长期不清洗过滤棉所至。